当“种草”变“野地探险” 人们在追求什么?
但是种草,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,当变生活水平的野地提升,以及对于钢筋水泥的探险审美疲劳,再加上大众媒体在观念上的人们塑造,使得越来越多人重新迷恋野生、追求原生态风景,种草与户外挑战运动、当变极限运动等的野地流行,背后其实都是探险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。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们现代都市人群对于安稳、无趣,追求甚至是种草重复的日常生活的一种短暂逃离和反叛。
当然,当变看起来具有刺激性,野地但这里面的很多行为,很难说能真正与勇敢、挑战划等号。很多时候,那不过是一种自我暗示而已。但另一方面,值得警惕的是,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真正风险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出现了钝化乃至蜕化。很多本来不该有,被称为“作死”的行为频频出现,并不是说人们真正热爱冒险,而更多是无知导致的无畏。
当然,在注意力稀缺的网络社会,个人对于非标准化、少人工干预的野生风景、原始场景和事物的迷恋,也有着吸引眼球、追求个性的内在驱动。德国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·莱克维茨就提出过“独异性社会”概念,指的是任何机构与个人,如今追求的都不再是普通、常规,而是要与众不同,独异于人,甚至哪怕是同样的商品,也要有自己不同的玩法,要做所谓“有态度的消费者”。归根结底,到网红野生景区打卡也好,到废弃的矿洞探险也罢,都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“独异性”。也正因为很多人拍照种草,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展示,最终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野生之地,也就变成了流行的网红地。并且,在这个过程中,那些可能并无多少特别之处的地方又被不断“赋义”,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参与。
然而,很多人的所谓打卡,看似是追求个性和“独异性”,但实际上就是一种跟风,是在融入一种“同质化”风潮。其实,在消费主义文化大行其道,社会资讯几乎过剩的今天,很难说还有真正的另类和“秘境”,整个社会的趋同性要远远大于异质性。真正的“陌生之地”正在不断消失。
当这种虚幻的“独异性”被洞穿,更多人需要明白:真正的异质化,或者说特立独行,一定是植根于内心的,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长期追求。并不是说喜欢野生风景,推崇自然,就代表了个性和特别。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
(责任编辑:热点)
- “无货源电商”培训导师挖了个坑, 我竟跳进去了
- 商业银行发债升温 中小银行“补血”需求强烈
- 国开泰富基金已是“空壳” 北京国管或成控股股东
- 世联行:去年净亏损11.29亿元,计提开发商客户应收款减值
- 工商银行:个金业务营业贡献度超50%,私人银行客户数达21.6万户
- 中纪委网站: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立足职能职责 以强监督推动强化证券监管执法
- 曾扬言要做“宠物界雅培”的信元 被指猫粮导致超百只猫咪死亡
- 人社部:阶段性组合式政策措施稳岗保就业
- 贵州茅台首次单独披露茅台酒经营数据,释放什么信号?
- 日本导演对简单“将俄罗斯视为恶人”提质疑,提醒日本也可能入侵他国,网友争议!
- 普京:将恢复月球探测计划 发射“月球-25”号探测器
- 纺企开机下降,棉纺市场是否就此一蹶不振?
- 险企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规定出炉!需符合7项条件,可提供年金保险、两全保险等产品
- 上证科创板生物指数5月9日发布